智慧農業有甜頭 農民增收有奔頭
夏日時節,廣袤的京津冀大地生機勃勃。一項項特色產業蓬勃發展,一個個高智裝備如虎添翼,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……京津冀三地智慧農業合作項目,連接京津冀經濟命脈與城鄉循環,關系著人們的柴米油鹽、三餐四季。
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,數字化、智能化是重要路徑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,河北省加強與京津合作,通過共謀合作項目,共同開展研究,不斷拓展合作領域,完善智慧農業平臺,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高產、高效、低耗的智慧農業模式,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智慧農業的甜頭,農業正成為越來越有奔頭的產業。
從會種地到慧種地,智能化種田高效更科學
近日,在光輝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麥田里,搭載北斗定位系統的無人駕駛收割機精準穿梭于麥浪間,駕駛艙內的電腦自動采集畝數、產量、溫度、濕度、風速等數據,無人駕駛播種機器根據設定路線,同步精準施肥播種玉米。
看著顆顆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的糧倉中傾瀉而下,農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智慧農機不僅數據及時準確,工作效率還高,3000多畝小麥,用不了幾天就能收割完。農戶們都說,以前,收割機手收割完小麥后,必須有專人對收割的小麥面積進行實地測量、統計產量;如今,智慧農機能自動測算出作業面積、收割小麥總產量并實時傳輸至指揮平臺。
從去年開始,光輝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加入了河北省全程機械化無人農場項目。合作社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家團隊,推廣農機裝備+物聯網+大數據+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,建設小麥生產無人農場,通過耕整地、種植、植保、灌溉、收獲等環節,推進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。
如今,運用5G、北斗、人工智能,無人播種機識別地塊自動掉頭,實現厘米級播種;大型小麥收割機一機多用,同步實現產量測算、數據傳輸、衛星定位;秸稈收儲機走過之處,秸稈整裝打包輸出……來自北京的智慧農業方案在河北省多地變為現實,新一代農人更加耳聰目明,農業生產更加輕松、精準、高效。
借助科技的力量,傳統農業煥發勃勃生機。近年來,河北省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推進京津研發、河北落地,加強農業科技協同創新,持續推動智能感知、分析、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領域集成應用,積極引進水肥一體化、自動噴滴灌、自動采摘等自動化、智能化系統和數字設備,開展智能化、標準化生產。利用遙感和物聯網等手段,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、土壤墑情、作物長勢和災情蟲情,農業信息化的增產提質潛力不斷被激發,大大促進了京津冀農產品增產增效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