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
氣象站隨著極端天氣發生頻率的增加,氣候問題不得不得到重視,農業種植、畜牧養殖、觀光景點等多行業都在應用氣象站。農業生產可謂是國家之本,智能農業氣象站對生產種植具有指導作用,主要是需要大面積種植的小麥、水稻、玉米等主糧作物,頻繁應用智能農業氣象站,來指導農業種植。
傳統農業主要靠人工熟悉和體驗環境信息,存在無法精確測量農業環境、難以獲取農作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等問題,且測量方式完全依靠人工,需24小時定時進行,同時也會出現人工誤差,難以及時了解農作物實時生長情況。
智能農業氣象站通過傳感器獲取氣象數據,再利用無線或有線網絡,經防雨控制柜上傳送到云平臺,使用者用手機APP、電腦網頁/軟件等終端形象查看氣象數據。實現對農牧業氣象數據監控,監測內容包括:CO2、氣壓、雨量、風速、風向、光照度、空氣溫濕度、土壤溫濕度、PM2.5/PM10等。具體監測氣象參數根據當地氣象特征、作物種類而定。使用者對氣象數據預測分析與評價后,科學指導農業種植,及時采取應急措施,比如遇到惡劣天氣時,盡早采取應對策略把傷害降到最小;當土壤含水量過低時,正好預測分析會不就會有降雨,那么則可以節約一次灌溉成本。

智慧農業氣象站的作用
根據農業氣候觀測,智能農業氣象站針對農林田種廣布、監測點眾多、布線供電難度大、氣候多變、氣象監測需求準確度高、畜牧環境影響因素復雜等難題,選用物聯網與無線通信網絡技術,選配網絡監控視頻,搭建遠程自動、多元化的交互設計平臺。而且農作物的種植和氣象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系,若是能夠提前對于氣象有所認識,需要極端天氣能夠提前加以防范,減少對于自身農業帶來的危害,其主要作用是:
一、觀測氣溫。根據智能農業氣象站存儲的歷史數據,逐步建立起數據庫,掌握當地小氣候特征,建立健全當地氣象農業生產的標準;
二、氣象調查。通過對氣象參數的精細化監測,對農、林、牧、漁業等部門的氣象難題進行攻克、研究,以期獲得科學的解決方法;
三、農業科研。研究儀器和設備及其途徑智能農業氣象站不能再墨守成規了,還必須不斷前進,這種前進不僅意味著氣象設備,還意味著觀察方式,這一切需要學習之后才能獲得;
四、氣象預報。這可就和農作物的栽種息息相關啦,為農業氣象提供氣象預報和其他服務保障,做得好,就能夠幫助農民避免風險,增加收益;
而智能農業氣象站以其高穩定,高精度,無人值守,抗干擾性好,軟件功能完善等優勢,有效地反映了不同區域農業氣象信息,盡可能規避氣象災害造成的危害,實現農作物生產量增加。同時推動了農業氣象監測更加具體化、數字化、實時化、智能化,在氣候、農業、林業、科學調查等應用中發揮積極作用。
(本文來自轉載,若有侵權行為,麻煩盡快聯系我們進行刪除)